城市的竞争开始告别单兵作战,选择协同发展。选择与此同行的合肥经济圈,会有一些经验不容忽视,同样,会有一些弯路可以避免。梳理兄弟城市圈的成长轨迹,是我们的必修课。
是一体化而不是概念化
不管是武汉城市圈,还是长株潭城市群,抑或是中原城市群,从最初的酝酿,到逐步的实施,都是踏踏实实走一条逐步实现“一体化”的道路,而不是概念化的架构。
最直接的触碰也许来自于区号的变化。
从2007年,“027”不再只是武汉市一地的区号,邻市鄂州市开始共享,而这个共享范围将逐步扩大至整个试验区。
2009年6月,长株潭通信并网升位正式投入运营,3市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本地网,统一区号为“0731”。
这是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的“统一”。
2007年, 连接武汉城市圈的7条城市高速路出口也基本建成,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。
长株潭城市群在交通同网方面,除了加快长株高速、长潭西线、醴潭高速等建设,形成3市高速环线外,城际轨道交通、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、公交一体化、乡村公路建设,三市内部发达的路网初具规模。
2009年,《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》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,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间都将有城际铁路连接,形成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 “十”字形加“半环”形结构。
随着城际铁路、高铁的相继开通运营,河南将成为世界上铁路密度最高的区域,5年后铁路通车里程将达8000公里。届时,郑州与中原城市群间的交通运行时间基本在一小时之内:郑州到开封21分钟,到洛阳46分钟,到新乡28分钟,到焦作37分钟,到济源54分钟,到许昌31分钟,到漯河51分钟,到最远的平顶山也只要60分钟。
这样的“统一”与“连接”势在必行,但是,“圈”与“群”的真正建立,必将需要更深入的“融合”。
长株潭城市群开始实现“交通同环、电力同网、金融同城、信息同享、环境同治”,又根据形势发展提出的“新五同”建设,即交通同网、能源同体、信息同享、生态同建、环境同治。在机制方面,提出推进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、土地、技术、人才、劳动力、产权等要素市场一体化。同时推出“四个统一”概念,即统一市场布局、统一市场交易平台、统一中介服务规则、统一市场监管,实现三市交易的同城化。
是群星璀璨非“马太效应”
2006年7月,《建设大武汉城市圈研究报告》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,按照这份规划,将把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、鄂州、黄冈、孝感、咸宁、仙桃、潜江、天门8市纳入整体规划,又称“1+8”,形成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域。
这样一个庞大的规划在最初并没有给几个城市带来足够的信心。但事实证明,“1+8”带来的是“群星璀璨”,而不是“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”的马太效应。
从1998年武汉市GDP首破1000亿元,到2005年武汉市GDP攀至2000亿元,这期间有7年;2007年,武汉迈入GDP“3000亿俱乐部”,紧接着,2009年,GDP超过4500亿。
在武汉城市圈,一些大的商业企业开始从武汉向周边城市辐射,武汉的纺织、化工和钢铁等产业开始向周边城市转移。
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也已启动,目前在城市圈内已基本形成9个城市“同城清算”的体系。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已经起步。
武汉城市圈建立后,作为圈内成员,武汉、鄂州、黄冈、咸宁这4个城市共同承担了治理梁子湖的责任。城市圈开始建设后,湖北省首个“跨域环保”政府间协议达成。经过整治,梁子湖内I类水质出现,IV类水质基本消失。
中原城市群“一极两圈三层”的框架为:“一极”即构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,就是“郑汴新区”,包括“大郑东新区”和“汴西新区”。
“两圈”即在全省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“半小时交通圈”和“一小时交通圈”。“半小时交通圈”就是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为纽带,实现以郑州为中心、半小时通达洛阳等8个省辖市;“一小时交通圈”就是以高速铁路为依托,形成以郑州为中心、一小时通达南阳等9市的格局。
“三层”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、紧密层、辐射层。核心层指郑汴一体化区域,包括郑州、开封两市区域;紧密层包括洛阳、平顶山等7个省辖市区域;辐射层包括南阳、商丘等9个省辖市区域。
根据《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》,中原城市群到2020年要达到:非农产业占95%以上,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%以上,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%。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,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,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5%。
利益纠葛与行政化壁垒
“城市也有竞争,而中国的城市竞争现在已经不是单兵作战的时代,已经走进了联合作战的时刻。”说这句话的时候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新木神采奕奕。
问题的关键是,城市之间的联合作战如何进行?当融合再往前走,逐步深入,将面对什么样无法回避的障碍?或者,就目前看来,这个障碍还难以逾越?
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说,中原城市圈的发展面临困难,“浅层次包括基础设施的障碍,这个目前正在推动,很容易化解。还有一种浅层次阻碍是制度设计。深层次的障碍目前在行政分配、利益机制等。”
但是,纠结的利益挡不住城市群集体“起舞”。根据规划,中原城市群几个城市各有分工,郑州瞄准汽车、铝工业、卷烟、电子信息和商贸流通等加大步伐;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洛阳在装备制造、铝电、石化、建材等产业快速重组、升级;大型能源基地平顶山、焦作加快经济转型;古城开封打造“一日梦回千年”旅游产业;漯河在食品工业、许昌在电力装备制造业上追求突破。
而在长株潭城市群轰轰烈烈前进的过程中,一个大胆的猜想出现了,“合并长株潭,建立大长沙。”
“长株潭三市彼此相距30~50公里之间,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,不应该是3座彼此隔绝的城市,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城市综合体。如果3市能进行有效地整合,那么经济实力届时将进入国内的‘前10’。如此一来,在北有武汉、南有广州、东有上海、西有重庆的中心地带,将崛起一座强大的城市。”长株潭研究会会长张萍是“大长沙”的支持者之一。
张萍和湖南的很多专家论证,这个看似遥远的梦,并非没有可能。
张萍向记者介绍了关于长株潭合并的几种途径:“第一种是行政不变,三市经济联合。第二种是三市合并成立大长沙。第三种是,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。”张萍认同的是第三种途径,他认为类似于欧盟的经济到政治之路缓慢但很坚定。
在打破行政化界限方面,武汉城市群的脚步更快一些。
“打破了行政区域,以市场为引导,才是城市圈的发展之路,但是城市圈的发展最终要走到一个新方向或者说要有个新的动力。”武新木表示,1+8在快速融入中正在面临新的转变,就是围绕国家批准的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做文章。
武汉发布了全国第一本“两型”改革试验白皮书,厚厚的284页,31万字,从两型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、生态环境保护、体制机制创新、绿色消费示范、两型社会创建、各区两型社会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和10年工作安排。“龙头”起舞时,亦将带动8个城市的跟进。
对于武汉开展“两型社会”的国家级试点,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曾有过不同的看法,但武新木对此态度坚定。北京的专家说,武汉的经济水平还达不到那种追求“两型”的地步。但武新木认为,不能走沿海发达城市走过的老路,建设“两型社会是城市圈发展下去的新动力,是武汉和武汉城市圈跨越的契机。”
合肥经济圈
要走自己的路
10个月前,本报记者“北上南下”走访了武汉、长沙和郑州等城市,探寻城市圈和城市群的成长之路。
武汉城市圈已经进入“国家队”,他们开始尝试突破城市圈的深层次壁垒,打破行政界限,并探索城市圈再往前发展的新动力,成为国家“两型社会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。尽管有专家认为这样的脚步有些过快,但是武汉城市圈对此坚定不移。
长株潭3个城市在地域上如此接近,两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公里,在经济、社会发展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当地的专家认为,这样的资源在国内独一无二,这个城市群的建立似乎水到渠成,大势不可逆。湖南没有像武汉那样大型的经济中心,可以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发挥明显的引领作用,或许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选择建立“大长沙”的构想,把长株潭合并。尽管他们依然不可避免地面临利益的纠葛和行政的壁垒,他们依然坚信这个梦想具备实现的可能。
中原城市群在一体化的过程中,让每一个城市“各得其所”,比如郑州瞄准汽车、铝工业、卷烟、电子信息和商贸流通等加大步伐;洛阳在装备制造、铝电、石化、建材等产业快速重组、升级;漯河在食品工业、许昌在电力装备制造业上追求突破。
回顾他们走过的路,城市在群体协同发展的过程中,困难存在、分歧存在,与此相比,成绩的辉煌更值得我们关注。他们的成长,有些地方似曾相识,有些地方特色鲜明。
作为距离长三角最近的经济圈,合肥经济圈当然有它的独特之处。我们,要走自己的路。
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年年顺搬家服务部 版权所有
电话:13033085578 地址:合肥市三里街琅琊小区 皖ICP备14012496号